條約失效帶來衝擊效應,新興領域缺乏規則約束——國際軍控體系面臨多重挑戰
■張高勝
美國B-21“突襲者”戰略轟炸機首次試飛。
俄羅斯“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
11月7日,俄羅斯宣佈完成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全部程序。同日,北約也宣佈正式暫停履約。分析人士指出,隨着《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廢止,歐洲大陸常規軍備控制體系將進一步動搖。
近年來,多個核軍控領域的條約相繼宣告失效,頻發的局部衝突加劇了違禁武器使用、武器非法貿易等問題。此外,外空、網絡、人工智能等領域高新技術的發展和軍事化應用,也對現有的全球戰略穩定、國際法、倫理道德規範形成衝擊。所有這些,給全球安全特別是國際軍控領域帶來多重挑戰。
博弈升級加劇核領域對抗
近些年,美俄兩個核大國戰略互信不斷降低,雙方在軍事安全領域不斷“退約”,在覈軍控領域的博弈愈演愈烈,對全球戰略和國際軍控體系的穩定構成持續衝擊。
相繼“退約”不斷動搖國際核軍控體系。繼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和《中導條約》之後,俄羅斯於今年2月宣佈暫停履行與美國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停止與其分享核武器的相關信息。美國隨後也宣佈停止與俄交換核武器數據。至此,美俄兩國間唯一的軍控條約也暫時宣告失效。此外,俄還以美國國會一直未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爲由,正式撤銷對該條約的批准。擁有全世界90%以上核武器的美俄不斷“退約”,使雙方在覈軍控領域的相互監督和彼此透明機制面臨被完全破壞的風險,進而嚴重衝擊國際核軍控體系。
升級核軍力引發全球核競賽擔憂。近年來,俄羅斯爲彌補常規力量的相對不足,將發展戰略核力量列爲裝備發展的優先方向,加大“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RS-28“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等核武器研製。美國則持續加強對核力量發展的支持,全面提升“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在2024財年國防預算申請中,美軍計劃斥資377億美元用於推進核力量現代化,其中包括加快研製和列裝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B-21“突襲者”戰略轟炸機和“哨兵”洲際彈道導彈等。在覈軍備控制機制“舊已破、新未立”的情況下,美俄加快升級核軍力將導致地區安全形勢不斷惡化。
“選擇性核擴散”加劇全球核擴散風險。2021年,美英澳宣佈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並開展核潛艇合作。2023年3月,三國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闡述核潛艇合作的詳細計劃。這種核擴散行爲,嚴重違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宗旨和核心義務,持續衝擊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不僅如此,美國還攜手盟友積極拓展或升級“延伸威懾”,默許日本囤積大量核武器材料,逐步放鬆對韓國在導彈研製方面的限制。
常規武器控制問題日益凸顯
一直以來,可“毀滅地球文明”的核武器擴散和使用備受世界關注。同時,常規武器控制問題的日益凸顯,也給全球安全與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需要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當前,地區衝突和暴力頻發爲常規武器的非法貿易提供了溫牀,其中輕小型常規武器更是交易隱蔽、難以追蹤。有非洲國家領導人曾表示,乍得湖地區的恐怖分子,已經開始使用來自烏克蘭衝突地區的非法走私武器。在2023年5月舉行的加勒比國家安全會議上,拉美多國領導人表示,高性能常規武器的非法貿易,助長了當地幫派的暴力活動。
特定常規武器的使用令人堪憂。集束彈藥、白磷彈、貧鈾彈等特定常規武器的使用,不僅加劇了有關國家和地區衝突程度,還引發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雙方矛盾不斷加劇,以色列被國際組織證實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使用了違禁武器白磷彈,開展無差別襲擊。聯合國地雷行動處稱,蘇丹內戰爆發以來,在喀土穆和其他地區,有越來越多的未爆彈報告,“無地雷世界”的目標仍然遙不可及。
部分國家對常規武器以及特定常規武器不負責任的出口及管理,也加劇了矛盾衝突。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在美國政府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中,包括集束彈藥、貧鈾彈等武器。
高新技術領域軍控任重道遠
外空、網絡、人工智能等領域高新技術的發展,對現有的全球戰略穩定、國際法、倫理道德規範形成持續衝擊,給全球安全領域帶來新問題新挑戰。雖然國際社會建立了有關對話機制,提出了相關倡議,但距離達成有操作性的國際公約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橫山書法藝術館《榜書》展開:攜手史博館共同策劃,四大展區呈現歷代拓本書跡、當代書藝魅力
在外空領域,儘管早在1966年聯合國就通過了旨在確保和平利用外空的《外空條約》,但由於和平目的缺乏明確界限、覈查困難等因素,該條約未能對外空軍事化產生實質性的約束作用。近年來,外空在戰略預警、核武器指揮控制和通信等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個別國家爲了維護自身在外空的主導地位,反對外空非武器化倡議,使得國際社會難以達成普遍遵守的外空軍控規則。
在網絡空間,由國家行爲體和非國家行爲體所實施的網絡攻擊、網絡監聽等行爲頻頻發生。“震網”病毒攻擊事件、“棱鏡門”事件等,折射出網絡極強的軍事應用價值,使網絡軍備競賽和網絡空間衝突升級的風險進一步提升。由於各國在網絡空間資源分配方面嚴重不均衡,以及在國際網絡空間秩序觀、國內網絡安全治理模式上存在較大分歧,網絡空間國際行爲準則和雙多邊網絡軍控安排的進展仍然非常緩慢。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同樣衝擊着現有國際軍控體系。一方面,人工智能指揮控制系統將大幅縮短人類在相關決策上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人工智能系統自身可能存在的錯誤漏洞,還是決策流程加快對相關人員造成的心理壓力,都會加劇危機誤判或危機升級的風險;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賦能武器在作戰中可能會擺脫人類的管控,做出違反武裝衝突法和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爲。然而,國際社會在人工智能國際軍控究竟應當控什麼、怎麼控等問題上,目前仍存在較大分歧。
和平與穩定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各國應摒棄陣營對抗、零和博弈思維,履行各項國際義務和承諾,以實際行動爲維護國際軍控體系、促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本版圖片均爲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