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華表示,他在保險業學到非常重要的四個字─「風險轉嫁」,人的生命與財產都能透過「保險」分散風險,但地球的風險怎麼沒有保險可以轉嫁?12年前,他提出「先公益再收益」理論─「只要先以公益出發,最後一定會有收益」時,被大家笑翻!因爲一般人總認爲,先賺到錢纔有能力做公益!
陳宇華說,他相信做公益也能做到名利雙收,只是12年前,大家還不知道有一種很棒的企業型態叫做「社會企業」。
和別人的創業有些不同,陳宇華創業時第一件事想的不是賺大錢,而是要爲地球、爲社會做有意義的事。他說,在創業初期,公司始終只有他和太太二人全省奔走,親手種樹的數量超過3,000棵,公司進入第六年纔多增一人,他們公司有70%的成本在買樹苗,即使是社企,他不跟政府申請過任何經費,不想爲了申請經費被KPI綁住,反而失去自我。所有的經費除了自籌之外,就是透過各種競賽獲得獎金。綠色冀泉五年來,參加過300場次的競賽,總獲獎金累積約500萬,這桶金除了支持綠色冀泉前五年的發展經費。
「綠色冀泉」在第四年開始獲利,實現他所說的「先公益再收益」目標。